
10月23日,第25届中国(长安)机械五金模具展览会在东莞市长安镇联冠长荣国际五金模具广场开幕。这是长展会走过的第25个年头炒股配资资金,750个展位、550家主力厂商、约10万平方米的展出规模,彰显着这个“中国机械五金模具名镇”的产业底气。
而在展会之外,长安镇更有一个引人瞩目的标签——“千亿镇”。2024年,长安镇GDP突破1000亿元,成为东莞首个、全省第三个“千亿镇”,在全国镇域经济中排名第六。以占东莞全市3.3%的土地,贡献了8%的生产总值,孕育出500亿规模的五金模具产业集群,这个镇是如何做到的?

可以说,从模具小作坊到全球产业链,从“长安制造”到“长安智造”———“世界模具看中国,中国模具看长安”的声名不胫而走。如今,长安人更愿意谈论的是“二次创业”,这座岭南小镇的下一战,令人期待。

双引擎驱动:
2000亿电子信息+500亿五金模具
长安镇的五金模具产业并非与生俱来。上世纪90年代,长安开始引进和发展五金模具制造业,但早在80年代,模具制造的雏形就已出现。
1980年,长安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咸西毛织厂开办,两年后,长安兴建了第一工业区,并引进开达玩具厂。到1987年底,长安全镇来料加工企业已达到108家,以玩具、工艺、塑料、五金制品等企业为主。
“制造模具最初的形态就是存在于这些港资或台资企业中,他们工厂里往往有一个制模部门,为自己所生产的玩具或者塑料、五金制品等产品制造模具。”有人曾道出行业起步的真相:核心技术掌握在从香港或台湾总部派来的技术员手中。

进入90年代后,情况开始变化。从1998年起,很多民营模具小企业涌现,开始是做模具配件加工,后来工厂为了降低成本,逐渐把模具部门取消了,这样就促进了模具行业的独立发展。
到2004年,长安镇有近3000家个体工商户从事五金模具的销售和初级加工,占当地个体工商户的近20%。这一年,长安镇五金模具产业年产值已达40多亿,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30%。横向比较,当时广东模具产值大约占了全国模具的40%,而一个长安镇就占了全国的10%左右。
从2001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的中国(长安)国际机械五金模具展览会成为长安模具发展的引擎。如今,长安镇五金模具产业已经形成集聚规模,全镇拥有五金模具生产企业1600多家,个体工商户近1万户,拥有5个五金模具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超过160亿元。2023年,长安全镇规上机械五金模具业产值达423亿元。

放眼当下,长安镇的产业经济有着坚实的“双引擎”:一是2000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二是500亿级的五金模具产业。这两个产业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深度的共生关系。通信领域大多零部件需要用到模具,模具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溢出效应,为模具产业提供了广阔市场和空间,让后者成为长安经济发展又一“主引擎”。
“长安镇作为东莞市经济名列前茅的经济重镇,长期以来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东莞市政协副主席罗斌在长展会开幕式上道出了关键。这片热土之上,长安镇平均每平方公里,产出超过13亿元GDP、41亿元进出口总额、40亿元工业总产值,以“最少的要素投入”实现“最大的经济产出”,走出了高质量发展的“长安之路”。

办展25年:
一场行业的“集体呼吸”
“世界模具看中国,中国模具看长安”——这句在业内流传的共识,正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自2001年首次举办以来,中国(长安)机械五金模具展览会就如同这个产业的“年度心跳”,记录着行业脉搏,指引着发展方向。从最初的区域性展会,到如今的行业风向标,长展会见证了长安模具的成长,也参与了它的转型。
“每年的展会,就像行业的一次集体呼吸。”一位参展商如此形容,“我们在这里看到新技术,结识新伙伴,也看清自己的位置。”
展会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不容小觑。长展会历经25年的精心培育,已发展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机械五金模具行业和装备制造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展会,连续多次荣获“东莞市重点会展项目”“东莞市重点品牌展会”等多项殊荣。

专业市场和品牌展会成为长安模具发展的双轮驱动。长展会不仅是一个商品展示平台,更是行业风向标和技术交流的高地。本届展会以“模具名镇、智造之都”为主题,涵盖机床设备、精密模具、五金机电、专精特新、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九大功能区,打造“高、精、尖”一站式展贸平台。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展会平台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交易上,更体现在对行业整体的提升上。通过现场演示、技术交流等形式,展会呈现着行业前沿技术与创新应用方向。
这么多年的沉浮起落,有企业做大,也有企业退出,但长安模具整个产业一直在发展。“长安模具”这四个字,已不再是一个地域性标签,更成为一种品质标准,一种产业现象,一种精神象征。

“智造”转型:
没有退路的自我革命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站在千亿新起点上,长安的“二次创业”不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质量、效益、动能的全面升级。

长安镇镇长莫伟坦言,“千亿不是终点,而是新赛道的起点。”在长安镇的产业版图中,“2+3”特色产业体系已清晰浮现——除了“电子信息+五金模具”双引擎,还有以宇瞳光学为代表的智能视觉、新能源汽车配套、电子大健康三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这种“老树发新芽”的产业升级路径,既稳固了传统优势,又培育了新质生产力。
在产业发展的背后,是清晰的发展规划。作为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镇,长安镇因地制宜提出“产业重镇、开放门户”的定位,并明确北部总部经济生态片区、南部高端智能智造片区的发展方向,由此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而面对高达72%的土地开发强度,长安以“绣花功夫”破解空间瓶颈,通过“工改工”等手段推动产业空间重塑。

如今漫步长安,茅洲河畔白鹭翩飞。依托厚实的产业基础,长安镇全力加速镇域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并按照小城市标准,有条不紊推进规划建设,打造与经济相协调的城乡品质。
长安镇深谙此道,高质量发展需要要素力支撑,全力构建既有新质生产力又有新质生活力的城市生态。长安的深层次竞争力,即在于构建了人才、制度等机制创新,已从“无心插柳”到“有意栽花”。
高质量发展更需要精神力驱动。拿长安模具的精神而言,本质上是一种永不停歇的创业精神。它成长于第一批创业者的冒险勇气,成熟于新世纪以来企业家的全球视野。如今,当长安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这种精神更显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产业升级,不仅是技术和模式的迭代,更是精神和文化的传承。
镇域经济虽“小”,却能成就“大”梦想;产业转型虽“难”,却蕴含着无限未来可能。长安模具的故事,其实是关于产业与城市的共生,关于传统与创新的对话,关于本土与全球的融合,更关于一代代创业者的梦想与坚持——在变革中坚守,在传承中创新,在成就中超越。
采写:南方+记者 朱晋
策划:靳延明炒股配资资金
佳禾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